- 手机:
- 18601298758
- 电话:
- 010-62700072
- 邮箱:
- 2087217266@qq.com
- 地址:
-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城大厦
近年来,为全面贯彻国家档案事业统计调查工作要求,精准掌握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动态,湖北省武汉市档案局以“快、准、实、新”为行动指南,通过全链条压实工作责任、全周期把控数据质量、全领域深化数据应用,高质量完成年度统计调查任务,为档案事业科学决策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“快”字当先:体系化推进,跑出统计工作加速度
立足“早部署、细分工、强落实”,构建“制度引领+机制保障+动态管控”三维协同模式,推动统计工作全流程加速。一是落实制度强部署。以《全国档案事业统计调查制度》为纲,制发工作通知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模式迅速部署,明确时间节点和填报要求,细化阶段任务。二是创新机制提效能。构建“1+3+3”的推进工作体系(1个工作小组统筹、3级联动审核、3种督导模式),成立工作小组,指定专人负责,建立“市区联动、分级审核、限时清零”的责任网络,通过“集中培训覆盖共性要求、分片指导解决单位差异、即时答疑响应突发问题”方式精准督导,确保标准统一、协同高效。三是动态跟进保进度。抓住新任档案员、档案馆填报员、档案局审核员等“关键人”,把握填报之初、报审之际、汇总之前等“关键点”,动态跟踪填报进度,强化指导督促,压紧压实全链条责任,推动全市1056家机关单位的统计调查数据填报“零延误”。
“准”字为要:全流程质控,筑牢数据质量生命线
聚焦“数据精准度”,打造“标准-审核-校验”三位一体质控体系,以数据闭环管理树立统计权威。一是统一标准防偏差。编制《统计指标解释和填报注意事项》,细化档案机构、人员、电子档案、数字化成果等30余项关键指标解释,明确数据来源、统计规则和校验逻辑,统一全市填报“度量衡”,降低填报差错率。二是三级联审堵漏洞。实行“填报单位自审、档案部门复审、专人终审”的审核机制,利用系统校验和人工核查双重手段,对数据逻辑性、完整性、规范性进行逐级把关,同步开展历史数据比对分析,年均发现并修正逻辑矛盾、异常数据千余条。三是闭环管理提质效。在统计问题整改环节,坚持“问题数据动态清零”,对整改数据进行二次核查,形成“发现问题-修正数据-复核确认”的闭环链条,推动数据质量持续提升,确保统计结果真实反映档案事业发展现状。
“实”字托底:深层次应用,挖掘数据价值助发展
坚持“以数资政、以数辅治”,推动统计成果向治理效能转化。一是数据画像支持决策。连续三年编制《全市档案工作基础数字汇编》,从档案机构人员、档案资源建设、档案信息化建设、档案服务效能等维度绘制“数据画像”,精准识别档案开放力度不足、基层档案室专业人才匮乏、电子档案管理薄弱等问题,为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。二是靶向施策补齐短板。建立“数据-政策-成效”的转化机制,针对档案开放力度不够问题,出台《全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细则(试行)》,建立健全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;针对专业人员匮乏问题,积极推动江汉大学开设档案相关课程与专业,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;针对电子档案管理薄弱问题,依托全市数字档案馆(室)建设布局,强化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。三是用活数据服务大局。将统计数据深度嵌入“十四五”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评估,以数据检验工作成效、校准发展方向、服务发展大局,为“十五五”档案事业发展谋划提供量化支撑。
“新”字破局:数智化赋能,开启智慧统计新篇章
以“新技术应用”驱动统计模式转型升级,加快构建智慧统计新生态。一是数据治理夯基础。一体化推进“存量数字化、增量电子化”,建立健全档案数据管理制度体系,运用OCR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(NLP)等技术加大档案数据治理力度,为实现档案数据自动采集、自动统计、自动分析、自动研判打牢基础。二是搭建平台提效率。联合武汉市档案馆积极推进“市级一体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平台”建设,平台内嵌档案统计年报模块,集成数据汇总、智能校核等功能,可实现年报数据“一键采集-自动校验”,减少人工填报误差,提升统计效率和准确率。三是多维融合促转型。依托档案行政监管子系统,探索档案存量数据、业务流数据与社会治理数据融合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绘制档案资源分布热力图、服务利用热点分布图等,推动统计工作从“数据汇总”向“趋势预判”转型升级,为智慧档案建设注入新动能。
下一步,武汉市档案局将深化“数智融合、以数促治”理念,持续完善统计调查全链条管理体系,深化数据挖掘应用,充分发挥统计数据“晴雨表”“千里眼”作用,以统计现代化助推档案治理能力提升,为全市档案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更强助力。